聚安东园非遗传习基地

2021-11-03 14:38:14  

分享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发挥社区群众基础优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群体的责任和使命。
一 、全民终身学习  畅享文化自信
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城市中心区的春华街道常住人口近8万,为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本着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居民文化自信的宗旨,为了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并使非遗资源“活”起来,在街道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借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肖桂森老师在此设立的戏法工作室,于2019年4月建立了“聚安东园非遗传习基地”,让居民零距离的了解、体验非遗,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居民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二、立足传习基地  办好“春华雅集”
通过古典戏法,以点带面将更多更好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源源不断的引到社区,整合形成“春华雅集”系列活动。
举办“庆祝建党98周年文艺”演出、“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戏法魔术专场、第十三届社区教育展示周“传习基地进社区,居民学艺乐开怀”开幕式、非遗进社区—暑期戏法讲座、献礼建党100周年的戏法魔术专场演出等活动。以古典戏法为切入点,引进韩氏芒针、戏法、天津工艺毛猴、老美华制鞋工艺、木偶戏等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到社区为大家授课,使传习基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非遗传习基地成立以来,传习活动逾40场,直接观众达6000余人次。抖音、微信、网络媒体等活动综合点击率达到数百万人次。通过非遗项目的推广普及,让居民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不忘传承初心  让非遗“活”起来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传习基地”开启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法》进校园传习活动”。近年来,传习团队已走过北京、武汉、济南、西安、兰州等地二十余所高校,在天津市和河东区区域内,非遗讲座课程、戏法素拓课、非遗传习等活动更是传习到各大、中、小学校的校园里。
“传习基地”以参与活动的方式传习优秀文化和正能量。2019年,参加吴桥全国杂技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演活动,获得专家一致好评。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传习基地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讴歌抗疫英雄。光明网、央广网的直播,收看观众达100多万人次。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万家暨京津冀戏法展演,2020年底,肖桂森先生收徒仪式圆满礼成。有八位学生正式拜在肖桂森先生门下,成为了戏法传承的新鲜血液,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贡献。
2021年为高级研修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授课、为来华留学生带来戏法体验课,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参加主题灯光秀、参加《古彩焕新.百变有法》戏法表演和高端论坛、参加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杂技论坛把戏法变到了国外,向世界宣传、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
传习古典戏法还应邀登上了《我要上春晚》、《鱼龙百戏》、《魔亦有道》、《全家脱口笑》、《我们上课了》等知名电视节目,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征服了荧屏前的众多观众。
四、首个文艺志愿服务基地落户 奉献志愿精神
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正确领导下,2020年10月,首个“天津市文艺志愿服务基地”揭牌仪式在河东区春华街道“聚安东园非遗传习基地”举行。这是首个我市将文艺志愿服务与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相结合并落户在社区的服务基地。文艺志愿服务基地成立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举办各类文化传习活动不计其数,作为社区文化大使的肖桂森老师表示:“作为一名文艺志愿者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基地文艺志愿服务者们积极参加全国范围及市、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各种宣传、慰问演出活动。到马三立老人院慰问演出,为老人们送去欢乐,切身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发扬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也到过杨村部队开展“非遗大篷车”慰问演出,与军人们欢聚一堂,共叙军民鱼水情,让他们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和风采,志愿者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无偿奉献着。
习总书记提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通过打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提高居民对非物质文化认知,同时也通过繁荣红色文化、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非遗传习基地”将继续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己任,带领更多的人弘扬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文化在社区生根开花,让“非遗传习基地”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