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山

2018-01-02 10:43:44  

分享到:

王凤山事迹介绍 

王凤山,现任丁字沽街宣讲团团长,已经79岁的他,视学习为生活的基本方式,退休后始终坚持学习,时时处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以致用。他用自身的学识才智为社会、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和学校无偿尽责服务 ,用自身的学习美德传承着中华传统美德,向人们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 ,为构建学习型和谐社会起了表率作用。

一、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王凤山同志始终认为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做好工作的基础。十几年来,他总结了听、看、思、记、取、走六字学习法“听”:每天坚持收听新闻,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看”:每天晚上定时收看中央和市、区新闻,每天阅读《人民日报》、《天津日报》等报纸刊物不少于2小时;“思”:针对宣讲中党员干部提出的问题,会后进行再思考,力求下次遇到同样问题回答得更清楚一些;“记”:把思索后的重点记下来或把读报刊中遇到的重要内容剪下来作为资料;“取”:就是取经,善于向别人学习,利用听报告,集体备课日向大家学习,有时还登门求教,“走”就是经常到居委会和居民中走一走、唠唠嗑,了解人们思想动态,做到有的放矢。

二、带头学习发挥“传帮带”作用

多年来他除了自己每天坚持4个多小时的学习外,他还不忘抓好街宣讲团中心组的学习,每月定期组织大家学习一次。学习内容提前通知,在自学基础上研讨,使大家做到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集思广益,相得益彰,以提高学习效果。每次遇到好的文章,王老就会推荐给宣讲团其他成员,在他的带动下,丁字沽街宣讲团中心组二十一位成员每天都坚持读书看报。

随着新媒体运用和区委宣传部推动全区基层宣讲队伍年轻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宣讲队伍中来,为社区宣讲带来了新的活力。为了让他们尽快发挥作用,王凤山主动与年轻的宣讲员分享自己的宣讲经验。每次组织宣讲团中心组学习,他都创造机会让年轻的宣讲员进行试讲,并对他们的宣讲稿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有时遇到重大主题宣讲,他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带头开展宣讲,为年轻的宣讲员做示范,让他们尽快掌握基本要领。在他的带动下,丁字沽街年轻宣讲员迅速成长为宣讲骨干,他们制作的“微宣讲” 视频在全区宣讲工作推动会上被播放,有关经验向全区推广。

暴风截图2018128091366_副本.jpg

三、学以致用奉献社会

2002年,从教育工作岗位退休后,王凤山加入刚刚组建的丁字沽街社区宣讲团,担任副团长、团长。随后,又被聘请为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副秘书长、区教育局宣讲团团长、区关工委宣讲团副团长,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夕阳红宣讲团、区老干部局宣讲团、区党史宣讲团和区人口理论教育宣讲团成员。对街道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宣讲党中央、市区委重要会议精神,参加社区大讲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等。他深入街道、社区和学校,不计报酬,深受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欢迎和赞誉 。

十五年来,他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撰写讲稿、书稿、经验材料、调研报告等共计40多万字,宣讲达370多场,听众达4万余人次。宣讲内容涉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和市区历次党代会精神、建党建国纪念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红军长征胜利等纪念日、爱国主义和中国梦等多个主题。总之,群众需求在哪儿,他的宣讲就及时跟到哪儿。在近几年的的党史宣讲中,他共为大中小学师生、机关干部、党员群众讲课十几场。因听众对象不同,方法也不同。为了搞好宣讲,他用两个多月时间,通读了《中国共产党党史》(2卷四册176万字)对小学生以三件大事为主线讲党史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在听后发表感言,天津电视台作了报道。针对中学生采取互动式先让同学提出问题,他针对问题进行主讲,再让同学谈感受;针对大学生,他系统地讲了党的90周年光辉历程及启示,重点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及理想信念教育,2个多小时的宣讲,全场响起十几次热烈的掌声。对机关干部及街道党员在重温党史同时,明确党员干部的责任,增强党性觉悟,坚定理想信念,共同努力拼搏,开创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反响都很好。

2010年,市委宣传部文明办要求全市宣讲员认真宣传《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规定”共660条,内容多,但又与每个人相关,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大家记得住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王老认真查找并学习相关材料,把问题和答案整理成册。2010年年底,受市、区精神文明办的委托,他代表全市《千所市民学校宣讲<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项目参加全市宣讲竞赛,经当场评委投票,在16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天津市2010年度最受市民欢迎的十大精神文明项目之一(也是最高奖)。

除了讲之外,王凤山还坚持写,他把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宣讲材料。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王老的讲稿、书稿、计划、总结、经验材料、调研报告等多达40多万字,有4篇作为示范稿印发全区基层关工委单位作参考,有的刊登在市、区出版的书籍刊物中,如《谈诚信》讲稿刊登在市关工委出版的《激励未来》一书中,《晚霞情深育后人》刊登在市精神文明办、市妇联出版的《共同播种明天的希望》一书中。《谈诚信》、《谈比》、《谈爱国主义》被收录在区关工委出版的《优秀讲稿集锦》中。他写的局关工委经验总结《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扎扎实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刊登在市教育系统关工委情况通报上,并在华北五省市关工工作会上作书面交流。为进一步深化关工委工作,根据中共关工委《章程》,结合区局情况,由他执笔起草的《红桥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细则》经局党委印发全局各单位,并在全局关工工作培训会上做了重点宣讲和解读,这在当时全市18个区县局是第一个,受到与会的市、区关工委领导的好评。

四、矢志不渝,老而弥坚,奉献宣讲事业

对于年逾古稀的王凤山而言,每一次宣讲的背后,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由于眼睛高度近视,并患有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眼底黄斑病变等多种眼疾,他被鉴定为视力四级残疾。他不能用电脑,所有的宣传稿只能靠自己手写,一次宣讲的备课,就需要花费几天甚至十几天的时间。为了准备好每一次宣讲,他都要反复斟酌、打磨稿件结构、内容、语言和事例,一字一句反复推敲理解,直至完全背诵。医生叮嘱过他一定要少用眼,否则会有失明的危险。但是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宣讲效果,不管多苦多累,他都一直在坚持着。宣讲当日,无论天气状况如何,他都克服困难,保证准时出席,从不随意改变宣讲时间或取消宣讲,有一次他高烧40℃,他还带病坚持边服药边讲课。他坚信,只有用情、用心把大道理讲到百姓的心坎里,群众才会信服你,欢迎你。由于现在搬迁住在河西区,住处没有直达街道办事处的公交车,每次学习,王老都要提前两个小时出发,换乘三次公交车,才能到达街道。他的敬业精神让街道的宣传干部和宣讲员都感动不已,2016年王凤山被评为年度敬业奉献“天津好人”。

如今,王凤山在宣讲员这个岗位上已经奉献了14年。这14年是付出,是耕耘,是收获,他收获了晚年生活的充实,收获了社区居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收获了普通百姓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有人说他傻,一份报酬都没有,还往自己身上揽那么多的活。他却说:“虽然我退休了,但是只要活一天,就要力所能及地为党和人民做些有意义的工作,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幸福的意义在于拼搏,我会继续干好宣讲工作,把社区当做大讲堂,把党的声音、政策理论、身边好人好事,用咱百姓的语言传递出来,为美丽红桥、美丽天津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暴风截图2018128182892_副本.jpg